偈六十九首 其七

子只见风清月白,焉知洞里花香。
曾看江上弄潮人,未闻爱水嫌波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六十九首 其七》并非宋朝著名文学家释道宁的作品,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这首诗是白居易众多诗歌作品中的一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被广泛传颂。下面是对该作品及其作者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发起新乐府运动,致力于改革文风,使诗歌更加通俗易懂。他的诗歌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平实而著称,被称为“白氏长庆体”,对后世影响深远。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原诗如下:
    子见风吹水面波,
    不见云生月下多。
    浮萍似知船过岸,
    隔浦先归绿芰荷。
  • 诗意解读:此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生活的深刻哲理。前两句“子只见风清月白,焉知洞里花香”意在说人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的宁静与明亮,却忽略了内在的美好和可能存在的芬芳。后两句“浮萍似知船过岸,隔浦先归绿芰荷”描绘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微妙联系,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珍视。
  1. 文学价值
  • 白居易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平易近人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受到后世赞誉。他不仅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巨匠,其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

《偈六十九首 其七》实际上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歌,而非宋代释道宁的代表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进一步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