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大小老卢,好与三十棒。
只知穿靴,不觉裤绽。
鸟啼处处皆相似,花落不闻流水声。
偈六十三首 其二
介绍
《偈六十三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释道宁的作品之一,以春风习习、鸟啼东岭等景象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通过描写行人和游客的状态,传达了对世俗繁华生活的深刻思考。全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禅宗思想的重要资料。具体如下:
诗歌的主要内容:《偈六十三首 其二》描绘了一幅春日里人们游赏的景象。诗句“鸟啼东岭上,花发树南枝”生动地捕捉了春天的声响与色彩,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同时,“园林并紫陌,赏玩颇相宜”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满足感。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通过“行人半醉半醒,游客似憨似痴”进一步展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对于自然美景的沉浸和享受。这种描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也体现了禅宗哲学中的超脱现实,追求内心平静的思想。
诗歌的主题思想:《偈六十三首 其二》通过描绘人们在春天的活动中,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诗中提到的“慈门大启,今古历然”,暗示了佛教中的慈悲为怀,强调的是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或功名利禄。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释道宁对于世事的洞察能力,通过对普通百姓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禅宗教义的实际应用。
诗歌的艺术特色:《偈六十三首 其二》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练的语言和深远的内涵。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日常景物来构建画面,如“鸟啼”、“花发”,使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此外,诗中的对比手法也十分突出,如“行人半醉半醒,游客似憨似痴”将人们在春天中的快乐与世俗的束缚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主题的表达。这种简洁而深刻的艺术表现力是释道宁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贵的遗产。
《偈六十三首 其二》不仅是一首描绘春天风光的诗歌,更是一首富含哲理和禅宗思想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以及禅宗教义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哲学的角度,这首诗都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