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南山叆叇生云,北山滂沱下雨。
通身是口,阿师比拟。
徒夸唇觜,把定放行。
目前火急便还家,莫认殊乡为故里。
官不容针,私通车马。
幸对人天,何妨诘问。
偈六十三首 其二十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六十三首 其二十九》是宋代禅宗僧人释道宁的作品,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法的真谛和修行者的警醒。下面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诗题与创作背景:释道宁,晚唐五代时期高僧,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宋代,他的诗歌体现了深厚的佛教哲学思想。据《僧宝正续传》等记载,他在徽宗大观年间住潭州开福寺,政和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参悟或修行中所作,反映了他对佛法深刻的理解和对世间相的洞察。
诗句解析:首句“是法住法位”强调了佛法本自不动,恒常存在的特点。这一表述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阐释,也象征着修行者内心的坚定和对佛法的信仰不动摇。次句“世间相常住”则表达了世间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佛法却是恒久不变的真理。这两句诗共同构成了对佛法本质的深刻理解,即佛法既超越世俗,又存在于世俗之中。
文学手法与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佛法的深刻领悟。例如,“南山叆叇生云,北山滂沱下雨”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佛法的无处不在和恒常不变。此外,诗歌中的“通身是口,阿师比拟”等句子,也体现了作者对禅宗语言特点的运用,使得诗歌既具有哲理性又具有艺术魅力。
《偈六十三首 其二十九》不仅是一首表达佛教哲理的诗歌,也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