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六十三首 其五十四

古今不异,达者同归。
踏著斯关,自他兼济。
山僧不惜眉毛,重为诸人指注。
休,休,大丈夫儿合自由。
急急脩,莫悠悠,看看便是结交头。
莫学陵田栽晚稻,一阵霜风无可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六十三首 其五十四”是一首表达了禅宗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诗歌。下面将从多方面介绍这首诗:

  1. 诗人简介:释道宁,俗姓王,生于公元一五三年至一一一三年,安徽歙县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禅师,曾经侍奉于雪窦老良禅师,后受戒于蒋山泉禅师。释道宁的生平事迹和修行经历,对后世的禅宗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不仅反映了当时禅宗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诗人的个人修养和生活哲学。

  2. 诗作原文:“万里无云,长天一色。不落古今,那该彼此。要津把断,风骨旋生。设使灵山密付,谩说拈华少室,亲传徒夸得髓。”这几句诗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自然景象。诗人运用了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将自然之美与禅理相融合,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人生态度。诗中的“要津把断”,暗指禅宗中对于事物本质的把握,而“风骨旋生”则表达了通过领悟禅宗教义,内心世界得以升华的思想。

  3. 诗作鉴赏:通过对“万里无云,长天一色”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一种宽广的视野和深远的意境。这种描述不仅让人联想到天空的辽阔,也象征着心灵的自由和超越。在“不落古今,那该彼此”一句中,诗人提出了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观点,强调了禅宗教义的普遍性和永恒性。这种思考方式鼓励人们超越个体局限,实现心灵上的共鸣。最后两句,“设使灵山密付,谩说拈华少室,亲传徒夸得髓”,则是对禅宗传承方式的独特见解。这里提到的“灵山密付”和“拈花微笑”等概念,都是禅宗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它们代表了禅宗的精髓和智慧。

“偈六十三首 其五十四”不仅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文学作品,也是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禅宗的精神内核,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怀。同时,这首诗也启示现代人,在喧嚣纷扰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安宁,追寻真正的自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