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 其二十七

眼中见惯是寻常,又不惊人又久长。
留得寒窗夜来月,三更依旧照茅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 其二十七》是宋代诗人释怀深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将杖探其水,方知水浅深。
    路遥知马力,岁久辨人心。
    子不孝,父不慈。
    恭而无礼,亲而有疏。
    不入惊人浪,难逢称意鱼。

  2. 诗句解析

  • “将杖探其水,方知水浅深”:通过用“探”字,表达了诗人亲自去实践、去体验,从而得出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这里的“水浅深”,比喻了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以及通过实践才能深入理解的道理。
  • “路遥知马力,岁久辨人心”:这两句诗反映了时间的积累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的真实情况。时间的推移,可以让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美德或错误暴露无遗,这是对人性和道德的一种深刻的洞察。
  • “子不孝,父不慈”:直接指出了子女孝顺父母的重要性。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基本伦理关系。
  • “恭而无礼,亲而有疏”:这句诗批评了一些人外表恭敬而内心缺乏敬意,表面上关心亲人而实际上却疏远了他们。这种矛盾的行为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虚伪与现实的差距。
  • “不入惊人浪,难逢称意鱼”:这句话可能是在说,如果想要找到真正的朋友或者知己,就需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被浮华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也可能隐含了对于理想状态的追求,即寻找一个既能欣赏自己的才华也能给予真诚支持的伙伴。
  1. 写作背景
    根据现有资料,《颂古三十首·其二十七》创作于宋朝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文人墨客有机会进行诗歌创作,以此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这首诗可能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坚持。

通过对《颂古 其二十七》的深入解读,可以看出它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传达了作者的人生哲学和社会责任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