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三十三首 其二十二

一著高一著,一步阔一步。
五百年间生,指出这条路。
这条路,十圣三贤皆罔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三十三首 其二十二》是一首描绘佛教禅宗故事的古诗,由宋代的僧人释玿所作。该诗通过对赵州观音院里安弥勒的描述,展现了禅宗修行中的一段轶事。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1. 诗歌原文:《颂古三十三首 其二十二》是由宋僧释玿所撰写,其内容主要是对佛教中某些禅修故事的艺术化描述。诗中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描述了赵州观音院里的一幕场景,即一位胡僧穿着耳洞,在观音院里安放弥勒菩萨像,以此作为修行的方式。这首诗也展示了释玿对禅宗故事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加工能力。
  2. 诗歌赏析:释玿的这首诗不仅记录了禅宗的历史传说,还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象征性的意象,传递了修行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其中“大文殊小释迦”以及“藤条在握不能用,被他碧眼谩涂糊”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禅宗修行者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
  3. 历史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中国社会处于文化繁荣的阶段,文学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释玿作为当时的僧人,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文化风貌,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宋代禅宗文化的重要资料。
  4. 艺术特色: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和鲜明的对比手法,使得整首诗歌既生动又富有哲理。同时,释玿在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句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颂古三十三首 其二十二》不仅是一首反映佛教禅宗文化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古代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示了释玿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独特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