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枝新纵纵,霜子旧玲玲。
漙露烦添缀,萦风缓剪零。
贯珠烦蚁度,编贝倩谁经。
瑶草随山尽,来寻千岁苓。
破山璎珞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破山璎珞桧》并非一个公认的作品名。实际上,根据现有资料,并没有明确记载或提及名为《破山璎珞桧》的文学作品。《破山璎珞树歌》,由清代诗人陈瑚创作,是关于兴福寺中一株古树的描述。该诗不仅描绘了树木的形态和特点,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的赞赏以及对其悠久生命力的敬畏之情。
这首诗歌反映了清代诗歌的特色,即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陈瑚作为明末清初的江南太仓人,字言夏,号确庵,又自号无闷道人,是一位贯通五经、精通天文、河渠、兵农等实学的学者。他的诗歌多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中通过对比其他树木的生长状态,突出了璎珞树的独特之处。例如,提到璎珞树“上有虬干千青云,下有垂条苍苍拂行路”,这种描述不仅生动形象,也体现了诗人对璎珞树坚韧不拔生命力的赞美。此外,诗歌中的“野人对此怡心颜”一句,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喜悦,这种情感在当代读者中同样能够产生共鸣。
诗歌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它通过对比七星坛前的七株桧和三峰数仞的丹桂花来说明万物皆有其生命周期,生无可挂碍,死也无可怖畏。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积极的意义,鼓励人们面对生命的无常保持一颗平和之心。
从文学形式上看,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诗歌韵律,如押韵和平仄的运用,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这种文学形式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虽然《破山璎珞树歌》并非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名,但它确实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思的诗歌作品。通过对璎珞树的描绘和象征意义的阐释,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和生命哲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清代诗歌的特色,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