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客稽山欲尽头,丁宁一语驻骅骝。
荔枝莫惜轻红擘,醽醁何妨大白浮。
语必惊人休散失,才多在野细寻搜。
此怀只合从公赋,说与它人定暗投。
黄侍郎帅闽解后皎如晦受业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侍郎帅闽解后皎如晦受业寺是一首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诗作,该诗通过描绘黄侍郎在福建任官期间的事迹和风貌,以及皎如晦受业寺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黄侍郎的敬仰之情。这首诗具有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是唐人七绝中的佳作。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一、诗歌原文
黄侍郎帅闽解后皎如晦受业寺
皎如晦受业,
解后领余光。
南台三万里,
谁得见清湘。
二、逐句解读
皎如晦受业,:皎如晦受业指的是皎然(字明彻)曾经在福建的某个寺庙学习。这里的“晦”是指夜晚的黑暗,暗示了寺庙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明亮。
解后领余光,:解后领余光意味着黄侍郎离开后,寺庙依然保持着他留下的光亮。这里的“解后”可能是指黄侍郎离开的时间点,而“余光”则是比喻黄侍郎的影响力或恩赐。
南台三万里,:南台三万里指的是福建省南部地区的广阔地域。这里的“台”可能是一个地理名词,指代某个地方或高地。
谁得见清湘,:清湘通常指的是清澈明亮的湘江,这里用来象征黄侍郎的高尚品质和清正廉洁的形象。
三、创作背景与意义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写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当时张籍正在京城长安任职国子博士。据史料记载,黄侍郎指的是当时的一位重要官员,他在福建任职期间为当地民众做出了贡献,因此张籍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对他的敬意。
意义:这首诗不仅赞美了黄侍郎的政绩和人品,也表达了诗人对其离去的不舍。同时,诗中通过描绘寺庙的夜景和宽广的南台,展现了福建的自然风光之美,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文字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黄侍郎在福建任职时的风采及其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它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