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鹢浮春皓齿歌,延祥观后晚偏多。
可无人物如张绪,只是垂杨不似他。
孤山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孤山后》是宋代诗人林逋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作品不仅展示了林逋深厚的文学造诣,还反映了其隐逸的人生观。以下是关于《孤山后》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林逋,字君复,号和靖先生,生于968年,卒于1028年,浙江钱塘人。他少时好学,游历江淮间,后归隐杭州西湖孤山,以梅妻鹤子著称,不仕也不婚娶。天圣六年间,他开始创作诗歌,成为后世传颂的文人。在孤山隐居期间,林逋经常登临其上,饱览秋景,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诗歌原文:水墨屏风状总非,作诗除是谢玄晖。溪桥袅袅穿黄叶,樵斧丁丁斫翠微。返照未沉僧独在,长烟如淡鸟横飞。南峰有客锄园罢,闲倚篱门忘却归。
诗歌赏析:这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描绘了秋天的孤山景色和诗人的心境。诗中的“溪桥袅袅穿黄叶”形容了秋天溪边柳树摇曳的情景;“樵斧丁丁斫翠微”则描绘了伐木声中传来的清脆斧声;“返照未沉僧独在”表达了日落西山时,僧人独自的身影;“长烟如淡鸟横飞”则展现了傍晚时分,天空云烟缭绕、鸟儿飞翔的美丽景象。整首诗意境幽寂,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内心的平静。
历史背景:《孤山后》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仁宗至宋英宗时期,此时林逋已隐居多年。他在孤山的生活与山水紧密相连,因此作品中自然不乏对山水之美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孤山后》不仅是林逋个人生活和艺术风格的写照,也是中国古代隐逸文化和自然美学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这首长诗的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