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七首 其二

法无去来,无动转相。
灯笼挂在露柱边,露柱挂在灯笼上。
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一般,一日十二时,时时一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十七首·其二》是一首由宋释智愚创作的诗作。这首诗通过对狮子和探竿影草的比喻,表达了对事物的辨识和怀疑的态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释智愚,宋代僧人,他的作品体现了当时佛教文学的特点。他的诗歌以简洁明了、富有哲理著称,能够引人深思。《偈颂十七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包含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2. 诗句原文:《偈颂十七首·其二》的原文如下:
吒吒呀呀如狮子儿,我者里也须勘你。  
勃勃窣窣似探竿影草,我者里也须疑你。  
虽然菽麦不分,争奈盐落酱里。  
  1. 诗句解读:释智愚用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吒吒呀呀如狮子儿”比喻了某种力量的强大与威猛,“勃勃窣窣似探竿影草”则描绘了一种难以捉摸的状态。最后一句“虽然菽麦不分,争奈盐落酱里”则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讽刺,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洞察和无奈。
  2. 艺术特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在于其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以及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深刻的隐喻,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3. 文化价值:《偈颂十七首》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禅宗思想的重要文献。这些作品反映了佛教文学在宋代的发展和演变,对于了解当时的宗教思想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首《偈颂十七首·其二》,可以感受到宋代释智愚作为一位高僧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宋代文学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