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八十七首 其三十一

参禅莫滞静工夫,闹处相逢在半途。
静闹两关俱不涉,赵州东壁挂葫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八十七首 其三十一”是一首由宋代僧人释原妙创作的文学作品。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对世间纷争无休止的批评以及提倡克己复礼、和谐相处的思想。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 作品概述与作者介绍
  • 作品概述:偈语,又称韵语或偈诗,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形式,通常以四言、五言、七言等形式出现。在宋代,偈语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被广泛使用,用以表达诗人的深刻思想。
  • 作者介绍:释原妙,是宋代的一位高僧,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宗教色彩和深刻的哲理而著称。他的偈语通常蕴含着对佛教教义的解读和对社会现象的批评。
  1. 诗篇内容解析
  • 主题阐释:此诗的主题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进行批评。通过“昔年瞎却我眼,今朝穿却你鼻”这一形象化的语言,诗人暗示了人们之间因小事争执不休,最终导致关系破裂的情况。
  • 哲学思考:诗中还提到了“冤冤相报无休”,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往往没有赢家,这种观点体现了释原妙提倡的和谐共生思想。
  1. 文学风格与技巧
  • 象征主义:“昔年瞎却我眼,今朝穿却你鼻。”这里用眼睛失明和鼻子被穿这两个形象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非惟和尚同尘,免得递相钝置”,表达了一种超越个人恩怨,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理念。
  1. 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 历史背景:宋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释原妙的偈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 文化影响:此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其所传达的和平共处、克制自我的理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通过对“偈颂八十七首 其三十一”这首宋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释原妙的文学成就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此诗不仅体现了释原妙深邃的宗教智慧,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间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