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寂照庵主

远引高踪继覆盆,一龛枯寂是前身。
秀峰影里闲揩眼,见尽深云未到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寂照庵主》是宋代诗人释智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对寂静和深远的禅意追求。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背景与创作时间
  • 生平介绍:释智愚为宋朝僧人,在灵隐寺、柏岩慧照寺、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以及净慈报恩寺居住过。他的宗教身份和在这些寺庙居住的经历,为他提供了丰富的佛教文化背景,使他能够深入地思考和表达禅宗的思想。
  • 创作年份:诗作的确切创作年份不详,但据记载,释智愚曾受到灵隐寺、柏岩慧照寺和临安府净慈报恩寺的邀请,分别于宝祐四年(1256年)、景定元年(1260年)及五年(1264年)受诏入住这些寺庙。因此,《寄寂照庵主》的创作时间大约可以确定为这些时间段内。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远引高踪继覆盆,一龛枯寂是前身。秀峰影里闲揩眼,见尽深云未到人。”
  • 译文:“远引高踪续覆盆,一龛枯寂如前生。秀峰映影我闲擦眼,看尽深云遮不住。”
  • 注释:这首诗没有直接的注疏,但根据诗意和背景推测,可能含有一些佛教术语或象征,需要结合佛教知识进行理解。
  1. 作品赏析与评析
  • 艺术特色:释智愚以其深邃的佛教思想,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宁静而深远的自然画面,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禅宗所倡导的超脱与平和。
  • 写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特定的寺庙环境中产生的,反映了释智愚个人对于禅宗修行的理解和体悟,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佛教文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寄寂照庵主》不仅是一首表达禅宗思想的诗歌,更是释智愚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观察与独到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够深入了解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中的发展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