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许居士

山仪不裹庞公帽,亸袖深藏傅老槌。
敲磕诸方应未已,眼头乖角少人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许居士”是宋代释智愚的作品。下面将围绕《赠许居士》进行更深入的介绍:

  1. 作者介绍
  • 释智愚的生平:释智愚,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他于16岁时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他在灵隐寺鹫峰精舍从慧因法师学习,之后又从灵隐寺高僧法云禅师学佛理。释智愚一生致力于佛教修行和弘扬,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诗词原文
  • 《赠许居士》是一首描绘和尚形象的诗作,其中包含深刻的宗教哲理和禅宗意境。全诗如下:
    山仪不裹庞公帽,軃袖深藏傅老槌。
    敲磕诸方应未已,眼头乖角少人知。
  1. 作品赏析
  • 意象表达:释智愚通过“山仪不裹庞公帽”等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僧人简朴、淡泊的品格。而“軃袖深藏傅老槌”则暗示了僧人内心的坚韧与沉稳。
  • 禅意哲理:诗中蕴含着深厚的禅意,通过对和尚形象的描述,传达了禅宗中的无我、空相等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释智愚对于禅宗教义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宋代时期,禅宗文化极为兴盛。释智愚作为一名高僧,他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 个人经历:释智愚在出家后,不断深入学习佛法和禅宗教义,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这些经历的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观点。
  1. 社会影响
  • 文人学士的关注:释智愚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得到了文人学士的关注,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学者在研究释智愚的文学作品时,都对他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 禅宗文化的传承:作为一位禅宗高僧,释智愚的诗歌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了禅宗文化的精髓。他的诗歌成为了禅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后世的禅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赠许居士》不仅是宋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风貌,以及佛教文化在那个时代的发展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