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十四首 其十一

去时晓露消袢暑,归日秋声满夕阳。
恩渥重重何以报,望无云处祝天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偈颂二十四首 其十一》是宋朝释智愚的作品,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人生、宇宙和宗教的理解。以下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释智愚(约公元978—公元1050年),俗姓周,号灵隐,钱塘人。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圆寂于杭州灵隐寺,享年八十二岁。他为北宋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与王安石、苏轼等文人有过交往。他的诗多写景言情,寓意深远,风格清新俊雅。
  1. 原文及译文
  • 原文:“去时晓露消袢暑,归日秋声满夕阳。恩渥重重何以报,望无云处祝天长。”
  • 译文:当太阳初升的时候,晨露已经消失,炎热的暑气也随之而去。等到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秋风渐起,万物都在享受着秋天的美好。然而,我们应该如何报答那些给予我们恩泽的人呢?在没有云彩的地方,我们祝愿天地长久。
  1.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超脱世俗的愿望。
  • 哲理深刻:诗句“望无云处祝天长”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感慨。
  • 语言优美:全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音乐性,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对《偈颂二十四首 其十一》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到宋代释智愚作为一位佛学大家,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能够将佛学思想融入诗歌,使之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这首诗不仅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宋代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