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十四首 其十八

此山无路,及门者谁。
会得摆手同归,不然随我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二十四首 其十八》是宋代诗人释普宁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和悟道的理解和向往。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释普宁简介:释普宁,字兀庵,四川成都人,号蒋山。他在蒋山出家,并随从育王无准师范禅师学习佛法,后在蒋山、径山、庆元府象山灵岩广福禅院等地修行。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佛法的探求和实践,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修行的深刻见解。
  1. 诗作原文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灯能传百千灯。此时不彻全身句,眨起眉毛已葛藤。

  2. 诗歌赏析

  • 意象与象征:诗中的“水”和“灯”分别象征着佛法的普照和传播。水的流动和灯的光芒都是佛教中常见的象征元素,用以表达佛法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理念。此外,“全身句”可能指的是禅宗中的一些重要公案或教义,而“葛藤”在这里可能是指因缘和烦恼等世俗之物,表明只有彻底理解这些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 语言与韵律:此诗采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和感悟。押韵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美感。
  1. 思想内涵
  • 修行的普遍性与个体性:这首诗强调了修行的普遍性,即佛法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同时,它也强调了修行的个体性,每个修行者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领悟和实践佛法。这种观点体现了佛学中“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
  • 解脱的追求:诗中表达了对解脱的强烈追求,希望通过修行来摆脱世俗的束缚和烦恼,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这种追求不仅是个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佛教文化中的普遍价值观。

《偈颂二十四首 其十八》不仅展示了释普宁深厚的佛学修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和探索。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成就,更是佛教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