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无心不苟欺,乌玄鹄白尚怀疑。
自非亲见黄头老,争敢逢人泄漏伊。
颂古一百首 其十八
介绍
《颂古一百首·其十八》是一首表达谨慎和诚信态度的诗。在这首诗中,作者释智愚通过描述乌鸦与天鹅之间的黑白之疑,传达了世间万物在无偏见的情况下都可能存在误解的观念。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释智愚。释智愚,俗姓陈,四明象山(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他16岁时出家于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门下,并在后来成为一位僧侣。释智愚以其深邃的佛学见解和高超的诗词创作技巧而著名,他的诗作《颂古一百首》收录了大量的古诗词,其中《其十八》是其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
《颂古一百首·其十八》表达了一种谨慎和诚信的态度。诗人以乌鸦与天鹅为例,描绘了一种即使身处不同境地、持有相反意见的人之间也能互相怀疑的情形。这反映了释智愚对于世事的看法:即使是最为熟悉的事物之间,也可能因视角或认知的差异而产生误会。这种观点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读者在人际交往中应保持警惕,避免因偏见导致的错误判断。
《颂古一百首·其十八》在文字表述上采用了质朴、简练的语言。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平实的语言直接传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这种风格使得诗歌更容易被广大读者理解和接受,增强了诗歌的社会感染力。释智愚的这种写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文人墨客在学习其风格的同时,也尝试着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这种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
尽管《颂古一百首·其十八》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它并非没有局限性。作为一部作品,它的主题相对单一,主要探讨的是谨慎和诚信这一主题,这使得它在表达更为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探索时显得力有未逮。此外,诗歌中的一些观点可能显得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脱节。因此,虽然《颂古一百首·其十八》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它更多地被视为古代文学中反映特定文化背景下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
释智愚的《颂古一百首·其十八》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它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和鲜明的主题,传达了作者对于谨慎和诚信这一人生哲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首诗不仅是了解宋代文学的重要窗口,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心态和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