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七首 其十三

丁宁损君德,无言真有功。
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十七首其十三,是宋代释德光的作品。在《偈颂十七首其十三》中,作者通过简洁而深刻的禅意,表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观念的追求和对云门宗某些教义的幽默批评。下面将更深入地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与意义:

  1. 禅意的表达
  • 虚空和云门的象征意义:诗中的“大限九旬,小限七日”暗示着时间的无常与生命的脆弱。同时,“粗中有细,细中有密。密密无间,纤尘不立”则描绘了禅宗中对细微之处观察的智慧与对世间万物的真实理解。
  • 对云门宗教义的幽默批评:“进则无门,退之则失。如堕万丈深坑,四面悬崖荆棘”这一表述,是对云门宗某些教义的幽默批评,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修行路上困境的理解。
  1. 禅意的实践
  • 生活的禅修: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的观察来领悟佛法的真谛,体现了禅宗实践生活中的禅修精神。
  • 内心的平静:诗中的“吾行拟暂停。起来搔首坐”描绘出诗人在繁忙生活中寻找心灵平静的过程,提醒人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净。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简洁的语言: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邃的禅理,展现了宋诗的典型特征。
  • 象征和隐喻:通过对虚空、云门等象征性事物的描述,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手法,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艺术魅力。

释德光的《偈颂十七首其十三》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禅意的文学作品,也是宋诗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范例。它不仅揭示了禅宗思想的核心,也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世界深刻的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