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丞见一堂

菊长新丛春事成,先生归赋见深情。
麻衣草座自行乐,明月清风人不争。
郡榻莫留青眼旧,客星闲傍紫微明。
个中万象浑无碍,门外何妨车马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丞见一堂》是宋代诗僧释元肇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释元肇:字圣徒,号淮海,生于1189年,卒年不详。他是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俗姓潘。释元肇十九岁时剃发受具,曾在吴城双塔和杭之灵隐等寺居住,并最终寂于径山。他的诗作《淮海拏音》收录于成乃凡编的《历代咏竹诗丛》中。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 原文:菊长新丛春事成,先生归赋见深情。
  • 注释:此诗表达了诗人在春天看到新长的菊花丛时的喜悦心情。“菊长新丛”指的是春天到来,菊花开始繁茂生长的景象。“春事成”则是指春天的一切事务都已顺利完成。
  1. 作品赏析与评析
  • 赏析: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对春天和新长的菊花的喜爱之情。诗中的“先生归赋见深情”可能暗示了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下,如春天归来或归乡时,产生了深深的情感表达。
  • 评析: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徐丞见一堂》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追求。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释元肇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诗风鼎盛的时代。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文人的精神风貌。
  • 个人背景:释元肇的生活经历丰富,他曾在多个寺庙学习和生活,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在寂静的山林中修行,远离尘嚣,这使他的作品往往充满了禅意和超然物外的情怀。
  1. 诗歌主题与思想内容
  • 主题:本诗通过描述春天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春天新长的菊花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思想内容: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和谐的赞美。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除了上述阐述外,下面补充一些其他相关的内容来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 艺术特色:释元肇的诗歌注重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营造,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作为隐喻,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情感。在《徐丞见一堂》中,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 文化影响:释元肇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受到了文人雅士的赞赏,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诗歌影响了后世许多文学创作的风格和方向,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徐丞见一堂》作为宋代释元肇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也是研究宋代诗歌发展和表现手法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