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用白乐天韵 其二

西缈东峨日未沉,洞庭山水更幽深。
微茫雪浪疑浮玉,杳霭烟霞似紫金。
坛上绿毛遗灶冷,橘中皓首采芝吟。
桃花洞口年年发,自是寻人不尽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洞庭用白乐天韵 其二》是宋代诗僧释元肇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和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释元肇作为一位僧人,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对自然之美的独到理解。这首诗中,“西缈东峨日未沉,洞庭山水更幽深”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和深邃意境。这里的“西缈东峨”、“日未沉”等词语不仅赋予了画面以动态美,还透露出洞庭湖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释元肇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洞庭湖的景色刻画得栩栩如生。“微茫雪浪疑浮玉,杳霭烟霞似紫金”两句,利用“微茫”、“杳霭”等词形容湖水的波光粼粼,如同玉石一般清澈透明;而“烟霞似紫金”则让人联想到湖面上轻烟薄雾缭绕,仿佛披上了一层紫色的光辉。

诗中的“坛上绿毛遗灶冷,橘中皓首采芝吟”两句,展现了渔民劳作的场景和他们的生活状态。绿毛指的是鱼网,遗灶冷则传达出海风凛冽,渔火微弱的夜晚捕鱼场景。而“桃花洞口年年发,自是寻人不尽心”则反映了桃花源般的理想境界,尽管桃花源每年都会开放,但渔翁们却总是忙于生计,未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和心灵的安宁。

从艺术角度来看,《洞庭用白乐天韵 其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审美价值。它不仅体现了宋诗的艺术风格,还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哲思。这首诗的语言凝练而不失韵味,情感深沉而富有层次,是宋诗中的经典之作。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状况,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洞庭用白乐天韵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歌,更是释元肇心灵感悟和人生哲学的深刻体现。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于喜欢古典文学、研究宋代文化的读者来说,深入阅读并理解这首诗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语言,更能从中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