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元双杉

哭公非故人,觉苑失龙麟。
白日有明暗,青天无鬼神。
戒珠常照夜,锁骨不栖尘。
老我谁相问,空馀影伴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元双杉》是宋代诗僧释善珍创作的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背景
  • 释善珍:南宋后期高僧,俗姓吕,泉州南安人。受戒后,入西湖灵隐寺参妙峰之善禅师,承嗣其法。历主光孝、承天、雪峰诸寺,后奉诏主持径山。擅长诗歌,以五律见长。
  1. 诗词原文
  • 原文摘录
  • 哭公非故人, 觉苑失龙麟。
  • 白日有明暗, 青天无鬼神。
  • 戒珠常照夜, 锁骨不栖尘。
  • 老我谁相问, 空馀影伴身。
  1. 诗词鉴赏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使用,传达了诗人对于逝者的哀思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如“哭公非故人”表达了诗人对亡者的哀痛;“觉苑失龙麟”则可能寓意着世间万物的更替与无常。
  • 艺术手法:释善珍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白日与青天)、设问(老我谁相问)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体现了释善珍对于生死、宇宙观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生命流转的深刻理解。
  1. 历史意义
  •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哭元双杉》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宗教影响:释善珍作为高僧,他的诗作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 哲学思考: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描写,释善珍的作品启发了人们对于存在意义的深入思考。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哭元双杉》作为宋代诗歌的一部分,被历代学者研究,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断得到确认和传承。
  • 文化交流:该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教育价值:在现代教育中,这首古诗仍被视为经典,用于教授古典文学和汉语语法,对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有着积极作用。

《哭元双杉》不仅是一首表现诗人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宋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容,跨越时代的界限,继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去探索和解读。对于喜爱古代文学的人来说,这部作品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值得细细品味和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