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照晦岩

身世浮沉莫更论,百年大笑付乾坤。
机关鬼面神头戏,岁月风樯阵马奔。
时过黄扉俄瘴海,宠衰金屋又长门。
人生万事真难料,不若深山无怨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照晦岩》是宋代诗僧释善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寄照晦岩》的各个方面:

  1. 作者简介
  • 释善珍: 释善珍,俗名吕,字藏叟,南宋后期高僧。他受戒后曾入西湖灵隐寺参悟妙峰之善禅师,继承其法脉。释善珍不仅在佛教界有所建树,还以诗著称,擅长五言律诗,以五律见长。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寄照晦岩》全文如下:
    时退上竺,身世浮沈莫更论。百年大笑付乾坤。机关鬼面神头戏,岁月风樯阵马奔。时过黄扉俄瘴海,宠衰金屋又长门。人生万事真难料,不若深山无怨恩。
  • 这首诗的译文可以概括为: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无需再论个人的悲欢离合。人生短暂而快乐地面对一切,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世间的荣辱得失,如同鬼脸般的机关变幻莫测。年华如箭,时间匆匆,岁月如潮水般奔腾不息,恍若战场中的风云变换。时光荏苒,昔日的荣耀与宠爱终将消逝于人世间的长门宫阙。人生的起伏不定,真是难以预料,不如归隐山林,远离红尘恩怨,享受一份宁静与自在。
  1. 诗歌内容赏析
  • 世态炎凉: 诗中描绘了世事无常,富贵荣辱皆为过眼云烟,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事沧桑的深刻感悟。通过对比“机关鬼面神头戏”和“岁月风樯阵马奔”,揭示了世间变化的迅速和无情。
  • 生命哲学: 诗人通过对时光流逝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无论世间如何变迁,都应该以一颗平和的心去面对。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 隐逸情怀: 整首诗流露出一股超脱物外的隐逸情怀,诗人通过描写深山无怨恩的情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种情感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体现了文人士大夫对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的追求。
  1. 创作背景
  • 历史时期: 释善珍生活在南宋末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朝代更迭的时代。政治上的不稳定和社会的混乱使得许多士人感到迷茫和无助,因此他们更多地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
  • 个人经历: 释善珍的个人背景也是创作《寄照晦岩》的重要背景。作为一个出家人,他经历了从学习佛法到主持寺庙的过程,这些经历使他对生活有更深的感悟。
  • 时代风气: 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有着强烈的隐逸倾向,他们希望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释善珍的这种创作可能受到了当时文坛风气的影响。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来描绘世事变迁、岁月流转等主题。例如,“机关鬼面神头戏”和“岁月风樯阵马奔”这样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世界的变幻。
  • 修辞手法: 诗人在诗歌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化、夸张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通过对比和排比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其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 语言风格: 《寄照晦岩》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但富有诗意。诗人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使得诗歌既有哲理性,又有艺术性。
  1. 文化价值
  • 传承国学: 《寄照晦岩》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对于传播国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研究释善珍个人生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资料,也为后人了解宋朝时期的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 启发思考: 通过阅读《寄照晦岩》,读者可以从中学到关于生命哲学的思考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诗人所表现的对世事的豁达态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能够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和坚定。

《寄照晦岩》是释善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它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佳作,而且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