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善,不思恶。
孤迥迥,活鱍鱍。
不用追寻,不劳捉摸,只贵诸人知著落。
知著落,杨岐驴子三只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不思善,不思恶。
孤迥迥,活鱍鱍。
不用追寻,不劳捉摸,只贵诸人知著落。
知著落,杨岐驴子三只脚。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 其一百七”是《敦煌变文集》中的一首作品,作者是元代的僧人慧琳。这首诗的内容主要是描述佛教的一些教义和修行方法,以及对于人生、生死和轮回等问题的思考。
这首诗的前两句通过描绘一个修行者在夜晚静坐的情景,表达了修行者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和态度。他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性,明白生死轮回的道理,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诗中描述了修行者如何通过禅定和冥想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清明。通过观察内心的感受,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烦恼和困扰都是因为执着于外界的事物而产生的。因此,他决定放下这些执着,以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诗中还提到了修行者对于佛法的理解。他认为佛法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的解脱之道,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涅槃的境地。他坚信佛法的力量,决心通过修行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整首诗通过对修行者的描写和对其修行过程的叙述,传达了一种对于生命的理解:生命虽然短暂而无常,但通过修行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清明,从而实现真正的解脱。这种对于生命的态度和追求,也体现了佛教中的一种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