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四十

古佛以慈悲为室,山僧以怒骂为室。
且要活捉生蛇,逼教角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四十”是释可湘的作品之一,其中蕴含了深厚的佛教思想与丰富的文学艺术特色。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生活哲理的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该作品: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释可湘,南宋时期著名的佛学研究者和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 时代意义: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它可能是在南宋时期的某个特定历史背景下完成的。
  1. 内容解析
  • 主题阐述:“古佛以慈悲为室,山僧以怒骂为室。”这句话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修行态度——一种是以宽容、慈悲的心态面对世界;另一种则是用愤怒、辱骂来对抗世间的困难和痛苦。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佛教中慈悲与智慧的理念,也触及了人性中善与恶的复杂性。
  • 意象运用:“一脚跨西天,只履驻东土。”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西天象征着西方极乐世界,而东土则代表了现实世界。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表达了一种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释可湘的语言风格简练而富有诗意,他的诗词往往通过寥寥数语就能够勾勒出深刻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深远意义。
  • 象征寓意:在这首诗中,“春花烂烂”、“春日迟迟”等自然景象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春天作为生命的开始和希望的象征,在这里不仅仅是季节的描述,更是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隐喻。
  1. 哲学思考
  • 生命哲学: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春花的盛开与凋零,不仅是大自然的现象,也是人生经历的缩影。这种对生命循环的观察促使读者反思自己的存在和行为。
  • 禅宗思想:诗中的“般若灵光,显然无间”体现了禅宗对于直观理解和瞬间觉悟的追求。这种对于真理直接把握的能力,是许多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目标。

“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四十”不仅是一首表达佛教教义的作品,也是一首充满哲思和美学价值的诗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读者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文化,也能够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