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水上亭,独坐望郊坰。
佛寺山偏好,渔家地亦腥。
桑枯因抱蝎,草腐自生萤。
踏月归林下,柴扉尚未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秋风水上亭,独坐望郊坰。
佛寺山偏好,渔家地亦腥。
桑枯因抱蝎,草腐自生萤。
踏月归林下,柴扉尚未扃。
水亭舒眺
秋风水上亭,独坐望郊坰。
佛寺山偏好,渔家地亦腥。
桑枯因抱蝎,草腐自生萤。
踏月归林下,柴扉尚未扃。
这首诗《水亭舒眺》由宋代诗人释文珦所作,展现了作者在秋日傍晚时分,独自坐在水边亭子里远望郊外的景色和感受。诗中描绘了秋风中的水上亭阁、远处的佛寺和渔船、以及凋零的桑树和腐烂的野草等景象,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慨和内心的孤独感。
诗的开头“秋风水上亭”便设定了画面的背景,秋风拂过水面上的亭阁楼台,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萧瑟之意。接下来的四句诗则具体展现了作者的所见所感:“佛寺山偏好,渔家地亦腥。”这里,作者不仅描述了寺庙附近的环境,还巧妙地使用了“腥”字来形容渔家附近的气味,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接着,“桑枯因抱蝎,草腐自生萤。”两句诗以物喻情,通过对桑树枯萎和野草腐朽的描述,传达出一种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衰败之感。最后两句“踏月归林下,柴扉尚未扃。”则点明了作者在这样的夜晚里回到树林下的家门前的情景,尽管夜色已深,但他的心情仍然未有所改变。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