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闽中溪寺

独宿闽溪寺,中宵梦自惊。
月斜移树影,风急转滩声。
起对清秋色,难为远客情。
云山千万叠,何处是神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闽中溪寺》是宋代诗人释文珦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释文珦:释文珦,字道潜,号摩诃大师,又号懒拙老人,南宋时期的高僧与诗人。他的诗作多表达了对于自然景观的欣赏及个人情感的体验,其中尤以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
  1. 诗歌原文
    独宿闽溪寺,中宵梦自惊。
    月斜移树影,风急转滩声。
    起对清秋色,难为远客情。
    云山千万叠,何处是神京。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宿闽中溪寺》通过对夜晚景象的描写,构建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月光斜洒在树影上,风声急促地在沙滩上回响。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迷茫之感。
  • 情感表达:诗中的“难为远客情”表达了远离家乡、漂泊他乡的诗人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情感内涵。
  • 自然景观:诗歌中提到的“云山千万叠”,展现了一幅壮阔的自然画卷,使人仿佛置身于连绵起伏的山脉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和壮丽。
  • 主题探讨: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述,它还隐含着对人生旅途和精神追求的思考。通过对比和反问,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归宿的探求,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期:释文珦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个时期政治动荡不安,国家分裂,许多文人士大夫都感到前途渺茫。因此,释文珦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1. 艺术特点
  • 意象运用:《宿闽中溪寺》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月斜”、“风急”等动态意象,配合静谧的夜晚和静态的景物,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对比,加深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 语言风格:释文珦的语言平实而富有韵味,用词简练却不失细腻,能够精准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1. 文化价值
  • 宗教意义:释文珦身为僧人,他的诗歌中往往融入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的理念,这在当时社会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了文人与宗教之间的互动。
  • 文学影响:释文珦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宋代诗歌的风格特征,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个人心路历程。

《宿闽中溪寺》作为释文珦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宋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才情和智慧,还可以深刻体会到他们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