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寓

我忘方就隐,鸟倦自知还。
随寓皆为道,何人有此闲。
微茫春水渡,平远夕阳山。
尽入清吟景,谁言胜事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随寓》是宋代文学家释文珦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作品背景
  • 作者介绍:释文珦,字叔向,号天觉,北宋时期的佛教僧侣,以诗歌创作闻名。他的诗作多反映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同时也蕴含着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 创作时间:关于释文珦的生卒年月没有确切记载,但根据诗的内容和意境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游历江南或其他风景优美的地方时所作。
  1. 作品原文
    何人有此闲?
    微茫春水渡,平远夕阳山。
    尽入清吟景,谁言胜事悭。

  2. 诗意解析

  • “随寓皆为道”:这里的“随寓”可以理解为随意地寄托或居住,而“道”则指佛家的修行之道。这表明诗人在自然景观中寻找心灵的宁静与超越,体现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和对佛教哲学的认同。
  • “何人有此闲”:诗人通过反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超然和宁静,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外界纷扰的不屑一顾,以及追求内心平和的愿望。这种心态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尤为常见,他们通过诗文来抒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 “微茫春水渡,平远夕阳山”: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色,春水的细微波动和夕阳下的远山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让人感到宁静与平和。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 “尽入清吟景,谁言胜事悭”:最后两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向往,他并不认为这些美好的事物是稀有或难得的。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的豁达和乐观,也显示了他对于人生真谛的理解。

《随寓》作为释文珦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诗歌,而是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