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锡山

高寒雪窦顶,仗锡更幽深。
瀑布几年雪,清猿终日吟。
四窗标郡目,片石表山心。
太白诛茅后,灵踪尚可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仗锡山”并非文学作品,而是指一座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自然景观。它是中国浙江省宁波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位于四明山风景区内。以下是对仗锡山的详细介绍:

  1. 地理与历史背景
  • 地理位置:仗锡山位于四明山风景区内,高十丈,宽一丈,地势险峻,成为道旁的重要标志。山上有方石高耸,刻有“四明山心”四大字,为汉隶风格,称为屏风岩。这些文字虽然被讹传为“骞凤”,但实质上仍保持了其原有的历史价值。
  • 历史沿革:仗锡寺建于南朝,唐代时改名为雪窦寺,宋代时又改为今名。寺内的井曾是龙池,历史上曾有云不绝于南北的说法。
  1. 自然景观
  • 瀑布与峡谷:仗锡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山下至雪窦的数十里路程中,有“过云”、“云北”、“云南”等名称,反映了当地丰富的云海景观。此外,山内有六龙泉、三峡、再来石等自然奇观,每一处都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岩石与题刻:山中的岩石形态各异,有的如巨石堵在涧上,有的刻有“过云”、“三峡”等题刻。更有“小四窗”之称的巨石,上有题刻《心经》,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颂扬。
  1. 人文活动
  • 宗教文化:仗锡山不仅是一个风景名胜区,也是一个充满宗教文化的地方。历史上的雪窦寺曾是一个繁华的佛教中心,僧侣们在此修行、讲经。寺内的大井被称为龙池,是僧侣们生活的重要水源之一。
  • 文学艺术:《仗锡山》是宋代诗人释文珦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仗锡山的幽深和美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赞美之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窗口。

仗锡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旅游胜地,它还是一处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宝地。无论是从地理、历史还是文化的角度,仗锡山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于热爱自然和文化的旅者和学者而言,仗锡山都是值得一游的景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