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山中友人 其一

闻道幽栖野思饶,径无尘迹草萧萧。
长松架壑因为屋,老榉横溪便作桥。
煮石未须闲水碓,漱流何必弃风瓢。
吾生更爱深居乐,定拟相从不待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山中友人 其一》是宋代诗人释文珦的作品。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寄山中友人 其一》的作者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僧人、文学家,释文珦。他不仅是一位高僧,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其诗词作品流传至今,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诗歌原文
    闻道幽栖野思饶,径无尘迹草萧萧。
    长松架壑因为屋,老榉横溪便作桥。
    煮石未须闲水碓,漱流何必弃风瓢。

  3. 诗歌注释

  • 原文:闻道幽栖野思饶,径无尘迹草萧萧。

  • 译文:听说你隐居在野外思考良多,小径上没有尘土的痕迹,草木萧瑟。

  • 注释:这里的“萧萧”形容草木的萧条。

  • 原文:长松架壑因为屋,老榉横溪便作桥。

  • 译文:长长的松树横跨在山谷间作为住所,老榉木横卧在溪边形成了一座桥。

  • 注释:这里的“架壑”形容松树横跨山谷。

  • 原文:煮石未须闲水碓,漱流何必弃风瓢。

  • 译文:打石头不用闲着的水磨,洗流泉不必放弃风瓢。

  • 译文: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元素的尊重。

  1. 作品赏析
  • 主题:该诗通过描绘山林中的宁静与自然之美,反映了作者追求心灵自由和超然物外的思想情怀。《寄山中友人 其一》以其清新脱俗的艺术特色,展现了释文珦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赞美,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意象分析:诗中的“长松”、“老榉”、“架壑”、“横溪”等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山水的自然景观,更隐喻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运用,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诗意的自然世界。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产生于南宋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的时期。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和情感表达。这种社会环境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1. 文学价值
  • 艺术成就:《寄山中友人 其一》以其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丰富的情感。诗中的意象鲜明而生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 思想内涵:该诗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作,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它反映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以及对世俗生活束缚的超越。这种思想内涵使得《寄山中友人 其一》具有了跨越时代的普遍价值。

《寄山中友人 其一》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古代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研究宋代文化和文学的人来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