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送人之衡阳

二月江头送客船,丝丝杨柳散晴烟。
生来未识衡阳路,安得相思有梦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江边送人之衡阳”是一首古诗词,由宋代诗人危稹所作。此诗以江边的景色和离别的情感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危稹:宋代抚州临川人,原名科,字逢吉,号巽斋,一号骊塘。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后累迁著作郎兼屯田郎官。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被洪迈、杨万里所赏,并且赋诗送柴中行去国,忤宰相,出知潮、漳二州。
  1. 诗意赏析
  • 二月江头送客船:描绘了二月江头的送别场景,诗人目送着送客的船缓缓驶离,杨柳依依,烟雨蒙蒙。
  • 丝丝杨柳散晴烟:通过对杨柳细长柔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宁静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美景之中。
  • 生来未识衡阳路:表达了诗人对于未知远方的迷茫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 安得相思有梦传:这句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希望自己能在梦中与友人相见,以此来传达对朋友的牵挂和祝福。
  1. 艺术手法
  •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江边送别的情景,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深深思念。这种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意象运用:诗中“杨柳”、“晴烟”等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得诗歌意境更加深远,引人入胜。
  1. 文化影响
  • 《送孙行之出守衡阳》这首诗在宋代文人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效仿,创作出了许多类似的作品。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送别诗”主题,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江边送人之衡阳》作为古代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