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白云宗丞以诗送惠柳下谒浙西宪使包宏斋命余同赋

宏斋伊洛宗,白云风雅主。
二公在斯世,光艳烛寰宇。
白云归帝乡,宏斋庇寒士。
出处虽小殊,怜才酷相似。
吟诗贫到骨,白云古知音。
吹送宏斋前,雄词重南金。
乘流春浩荡,变化那可测。
君不见北溟有鱼会风云,一举自然生羽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赵白云宗丞以诗送惠柳下谒浙西宪使包宏斋命余同赋》是宋朝诗人释文珦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1. 作者背景:释文珦,字师白,又号无能子,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其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广泛传颂。《赵白云宗丞以诗送惠柳下谒浙西宪使包宏斋命余同赋》便是他作品中的杰出代表,展示了宋代文人的风采与才情。
  2. 诗歌主题:这首诗通过描绘两位大儒的风采以及他们的才华横溢,表达了作者对这两位风雅君子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身对于才华得不到赏识的无奈与感慨。通过对这两位大儒的描写,反映出宋代社会对于学问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渴望。
  3. 艺术特色:从艺术手法上看,这首诗语言简洁却富有深意,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将两位大儒的风采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诗不仅画面感强烈,而且富含哲理,引人深思。
  4. 文化意义:在宋代,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频繁,互相唱和成为一种风气,而释文珦的这首作品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才华,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群体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情感,对于研究宋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赵白云宗丞以诗送惠柳下谒浙西宪使包宏斋命余同赋》不仅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更是宋代文人精神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及其历史变迁,还能从中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理想、才华和友情的执着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