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七十二首 其四十三

步行骑水牛,空手把锄头。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一理足,万事周。
一尘起,大地收。
机先别有活路,开口不在舌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七十二首 其四十三》是宋代释祖钦的一首诗,内容表达了自然法则和人生哲学。下面将围绕此问题展开详细分析:

  1. 诗的主旨
  • 自然与人生的关联:诗中的“一理足,万事周。一尘起,大地收”,描绘了自然法则与人生的紧密联系。这里的“一理”指的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而人的一举一动都与之息息相关,体现了禅宗思想中万物皆有因果、因果循环的观念。
  • 内在修养的重要性:“机先别有活路,开口不在舌头”,强调了个人内在修养和智慧的重要性。这反映了宋初禅宗对于通过内省和修炼达到心灵解脱和自在的观点。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井井秧浮绿”、“村村麦弄黄”,这些细腻的自然景观描写不仅美化了诗句,也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 语言的精炼:释祖钦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如“一掬澄潭镜样磨”,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一个清澈见底的景象,同时也隐喻了心灵的纯净无垢。
  1. 文化背景
  • 禅宗的传播:这首诗反映了宋代禅宗的兴盛。禅宗在宋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学形式的创新:偈颂(即佛教偈文)在当时是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结合了佛教教义与文学创作,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历史意义
  • 宗教与哲学的结合:《偈颂七十二首》不仅是宗教文献,也是哲学思考的产物。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诗人探索了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
  • 对后世的影响:这首诗及其所属的诗歌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尤其是在表达自然观和人生观方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偈颂七十二首 其四十三》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特色,也在哲学和文化层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更是一次对生命和宇宙奥秘的深刻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