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权侍者游洞庭

七十二峰波面出,卢公去后石屏存。
高歌数曲游三日,图画又添僧一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权侍者游洞庭”并非文学作品,而应理解为宋代诗人释如珙的《送权侍者游洞庭》。此作品是宋代诗人释如珙的作品之一,体现了当时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下面将对《送权侍者游洞庭》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释如珙,字子璞,号横川,俗姓林,为南宋时期的一位高僧。释如珙于年幼时便出家,十五岁从师学习,先后在灵隐寺、雁荡山等地修行,最终担任了临安府净慈寺首座等职位。

  2. 作品原文:《送权侍者游洞庭》全文如下:“七十二峰波面出,卢公去后石屏存。高歌数曲游三日,图画又添僧一尊。”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权侍者一同游览洞庭湖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

  3. 艺术特色:释如珙的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感情,其诗风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送权侍者游洞庭》中,他巧妙地将山水之美与人物情感相融合,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能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厚情谊。

  4. 社会背景: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释如珙的诗歌正是这种精神的反映,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传达了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

《送权侍者游洞庭》不仅是一首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赞美之情的诗歌,更是反映了宋代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文化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