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大地冷啾啾,逼十方闹浩浩。
放过布袋和尚,穿却解空鼻孔。
偈颂三十六首 其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三十六首 其七》是宋代诗人释如珙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分析:
作者简介:释如珙,俗姓林,字子璞,号横川,出生于浙江温州。他于十五岁从季父释正则开始出家,并预习佛法。释如珙曾学习于灵隐寺、外学于石田薰,并在太白投天目礼中深造。元世祖至元二十年,释如珙迁居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直至二十六年后去世。
诗意解析:释如珙在《偈颂三十六首 其七》中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强调了“一毛吞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不动”的道理。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了他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和对人生态度的把握。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释如珙对于佛法的理解及其对世间万物的洞察。
文学价值:《偈颂三十六首 其七》不仅是一首表达佛教教义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学和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该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意象运用,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偈颂三十六首 其七》作为宋代诗人释如珙的代表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独到的文学才能,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生命、自然以及宇宙观的独特见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精神追求,进一步探索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