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青灯自苦辛,懒将白眼顾浮尘。
凤声偏近瑶台月,草色难连玉树春。
云有去来非本意,世无荣辱是何人。
几番分坐梅边石,却话桃源只避秦。
喜方溪复归白云
介绍
释行海的《喜方溪复归白云》表达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回归自然的喜悦。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追求。下面将从诗歌原文、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几个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诗歌原文:《喜方溪复归白云》是宋代僧人释行海的作品,诗中通过“十载青灯自苦辛,懒将白眼顾浮尘”两句表达了作者十年如一日刻苦修行的生活状态,暗示了其内心的坚韧与淡泊。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凤声偏近瑶台月,草色难连玉树春”,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及对美好事物难以割舍的情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诗人通过描写自然之美,抒发了自己对于宁静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纷扰世界的超然态度。在这首诗中,“云有去来非本意,世无荣辱是何人”这两句,更是深刻地表达了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世事无常,荣辱得失皆为过客,唯有保持一颗清净的心才是至高无上的追求。
艺术特色:释行海的《喜方溪复归白云》在艺术表现上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诗人巧妙地使用对比手法,如将“凤声”和“草色”分别置于“瑶台月”和“玉树春”之下,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强烈反差,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其次,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最后,诗人还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如“凤声”可能暗指高贵或美好的事物,而“草色”则象征着生命的勃发,这种隐喻的使用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喜方溪复归白云》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古诗,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高度欣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赏析,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还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