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浩师书事

平原漠漠带晴川,秋草秋风又一年。
尧舜不知今日事,烟霞同结几生缘。
未闻世道如弦直,应怪鸥身似雪鲜。
临水登山情亦懒,枕书闲向北窗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浩师书事》是南宋诗人释行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释行海,字雪岑,号归云阁主,生于南宋。他出生于剡县(今浙江嵊县),具体生卒年不详。在诗坛上,他的名声主要得益于其作品《和浩师书事》。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作者的个人情感。
  1. 诗歌原文
  • 平原漠漠带晴川,秋草秋风又一年。
  • 尧舜不知今日事,烟霞同结几生缘。
  • 未闻世道如弦直,应怪鸥身似雪鲜。
  • 临水登山情亦懒,枕书闲向北窗眠。
  1. 诗歌解读
  • 平原漠漠带晴川:描绘了一幅秋天的田野景象,平原辽阔,天际线清晰,远处还有晴朗的天空。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隐含着对时间流转的感慨。
  • 秋草秋风又一年: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伤。每过一年,自然界都经历了四季的轮回,而人的生命却如同秋草,随时光的消逝变得脆弱。
  • 尧舜不知今日事:借用古代圣贤舜与尧的故事,表达出对当下世事的无知或不理解。这里的“不知”可能指代的是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困惑或不满。
  • 烟霞同结几生缘:暗示着世间万物,包括人类,都在不断变换的环境中寻找着某种不变的联系。这既是对生命无常的一种哲学思考,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望。
  • 未闻世道如弦直: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或忧虑。在这里,“弦直”比喻为正直、公平的社会,而作者似乎并未见到这样的社会存在。
  • 应怪鸥身似雪鲜:通过对比鸥鸟自由翱翔的形象与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束缚的无奈。
  • 临水登山情亦懒:描述了一种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选择亲近山水,远离喧嚣,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淡泊。
  • 枕书闲向北窗眠:展现了一种静谧的夜晚生活画面,以读书为乐,安然入睡,体现了对知识的尊重和生活的热爱。
  1. 写作背景
  • 创作缘由:此诗的创作很可能源于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境遇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哲理性的思考,诗人试图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
  • 历史背景:南宋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文人常常面临生计和理想的双重困境。释行海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
  1. 文学价值
  • 艺术成就: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和浩师书事》在形式上遵循了古典诗歌的审美规范。其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 思想内涵:除了艺术上的精湛,这首诗还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
  1. 影响评价
  • 后世反响:《和浩师书事》在宋代及后世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颂。许多学者和读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它是宋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 文化传承:该诗不仅在文学领域内产生了影响,也在民间口头传承中被广泛传播。它的旋律悠扬,意境深远,成为许多诗词爱好者学习的典范。

《和浩师书事》不仅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