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废苑又逢秋,门外沧江日夜流。
有泪不同儿女态,此心多为圣贤愁。
蓼开南浦雁离塞,月上前峰客倚楼。
金户玉堂无梦到,云山亦足比封侯。
吴中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吴中作
客吴中作。
悲秋,悲秋。
悲秋,悲秋。
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以悲壮苍凉的诗风和典雅华丽的词风闻名于世。他的诗歌多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其中《吴中作》是他在清兵入侵江南后所作,表达了他对于亡国的哀痛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首联“悲秋”,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与凄凉,也象征着诗人心境的悲凉与无奈。陈子龙在这两句中深刻地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与不安,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未知未来的忧虑。这种悲秋之情,既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也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担忧。
“悲秋”,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深层地反映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的无力感。在他的笔下,秋天不仅仅是季节的象征,更是乱世的象征。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绘,诗人传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和个体的情感体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陈子龙作为一位文人在国家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深沉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歌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更体现了一位文学家对于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深刻认识。
陈子龙的《吴中作》不仅是他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他时代背景下的文化记忆。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