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胡儿尽堕鞍,一番奏凯一封官。
兵枭铁鹞威方猛,酒赐金蕉胆不寒。
雁塞月阴青磷淡,渔阳雪苦紫茸乾。
胡亡未必胡无种,韬略萦心不放宽。
次徐相公韵十首 其六 入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入塞》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的作品。杨慎(1488年-1559年),字升庵,号月城老人、升庵逸史等,四川新都人。他是明朝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书法家和戏曲家。他博学多才,涉猎甚广,对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尤以诗歌见长。他的诗风格豪放飘逸,富有哲理性和思辨性,被誉为“一代诗宗”。他还擅长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入塞》这首诗是杨慎在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所作的十首次徐相公韵诗中的第六首。诗中描绘了作者在入塞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以及对边疆安全的担忧。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首诗中,杨慎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景色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边疆安全的关切。他写道:“边烽连雁塞,关树接龙标。”这句话描绘了边疆烽火连天的场景,以及关树和龙标的壮丽景色。这些意象不仅展示了边疆的险峻和荒凉,也反映了人们对国家安定的向往和对边疆安全的担忧。
杨慎还在诗中表达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关注。他写道:“谁言边地苦,犹胜燕京尘。”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认识。他认为,虽然边地生活艰苦,但相比于燕京等地的生活,边地百姓的生活还是相对较好,这也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爱和对国家安定的期望。
《入塞》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对边疆景色的描绘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边疆安全的担忧。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