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词

春风荡桨落花时,江鼓鼕鼕舞柘枝。
雨洗樱红蚕豆绿,金衣公子可怜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暮春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写晚春游兴,作者兴之所至,移步换景,赞美“升平”景象。下面将详细探讨《暮春词》:

  1. 创作背景
  • 北宋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达到一个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墨客纷纷以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时代风貌的赞美。
  • 此词创作之时,苏轼正处于他的政治生涯中一个相对平和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1. 诗词原文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荫冉冉遍天涯。
    林莺啼到无声处,春草池塘独听蛙。

  2. 词作鉴赏

  • 意境描绘:词中的“门外无人问落花”与“绿荫冉冉遍天涯”两句,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暮春时节的静谧与美好,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感受。
  • 情感传达:“林莺啼到无声处,春草池塘独听蛙。”这两句则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与自在,通过对自然界声音的捕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1. 文化价值
  • 历史影响:《暮春词》作为苏轼的作品之一,不仅展示了其个人的艺术风格,也为研究北宋时期的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 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人们依然可以从这首词中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生活态度的体现,对现代人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

可以看出《暮春词》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优美词作,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