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寒食

三月初三寒食雨,春光黯淡似秋光。
羽书未报江东捷,何日看花到洛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月三日寒食》是南宋诗人释行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三月三日寒食》:

  1. 作者背景
  • 释行海:释行海的生平与创作生涯都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号雪岑,出生于浙江省嵊县,早年出家为僧,十五岁开始游方参访,于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定居嘉兴先福寺。他的诗歌创作丰富,有诗三千馀首,其中近体诗二百馀首被选入林希逸编纂的《雪岑和尚续集》二卷。
  • 创作时间:根据史料记载,释行海的创作活动主要发生在他晚年时期,其诗作多为感慨时光流逝、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情感抒发的作品。
  1. 诗歌原文
  • 原文
    三月三日寒食雨,春光黯淡似秋光。
    羽书未报江东捷,何日看花到洛阳。
  • 译文: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天气和景色,表达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期待。”三月三日寒食雨”指的是清明节前后的一场小雨,而”春光黯淡似秋光”则形容了春天虽然来了,但总带着些许萧条的气息,如同深秋一般。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思念和未来可能无法归乡的遗憾。
  1. 文化意蕴
  • 历史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寒食节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也是民间扫墓的一种形式。寒食期间禁火,人们通过冷食来纪念古代忠诚的介子推。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生死、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七言绝句,《三月三日寒食》在形式上简洁明快,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它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

《三月三日寒食》不仅是一首描写特定节日的诗歌,更是一个关于生命、历史、家庭和爱情的深刻隐喻。它不仅仅是文学上的瑰宝,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