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肃庵长老归北

倒跨金狮别五台,峨嵋庐岳眼中埃。
袖藏小白花归去,人道亲提东海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肃庵长老归北》是宋朝诗人释月涧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的融合。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释月涧:释月涧(978年—1062年),号云栖,浙江杭州人,南宋时期的高僧和诗人。其诗作多以佛教哲理入题,语言清新脱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释月涧的生平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歌在当时广受欢迎,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诗词原文
  • 倒跨金狮别五台:描述了僧人告别五台山的场景。五台山是佛教的重要圣地之一,此处“倒跨金狮”可能象征着对佛法的虔诚和坚定的信念。
  • 峨嵋庐岳眼中埃:表达了诗人对远去长老的不舍之情。峨嵋山和庐山都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诗人在此地目送长老,可见其对长老的尊敬和对友情的珍视。
  • 袖藏小白花归去:形象地描绘了长老带着小白花归去的情景,小白花通常象征着纯洁和纯净的愿望,这可能暗示着长老此行带有某种重要的使命或是对某种美好事物的追求。
  • 人道亲提东海来:这里的“海”可能指东海。东海作为中国的一个广阔海域,代表着无限和宽广的可能,长老携带着东海带来的祝愿或信息,表明其行囊中承载着深厚的意义和期待。
  1. 诗词赏析
  • 情感表达:此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长老离别时复杂的心情。从不舍到祝福,诗人的情感层次丰富而又细腻,充分表达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 意境营造:诗人通过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元素的结合,营造了一种既宁静又充满哲思的氛围。这种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心灵得以净化的净土之中。
  • 艺术成就: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体现在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每一个字每一句诗都经过精心设计,使得整首诗既有视觉上的美感也有思想上的深度。
  1. 历史背景
  • 宋代社会环境:宋朝是一个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会风气开放,文人雅士的生活状态较为自由,这对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释月涧这样的高僧兼文人能够创作出这样深情且富有哲理的诗句,实属难得。
  • 佛教文化影响:释月涧生活在一个佛教文化极为兴盛的时期。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宋代社会的哲学、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释月涧本人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他的作品自然融入了浓厚的佛教色彩和哲学意蕴。
  1. 文化意义
  • 佛教文化的传播:释月涧通过《送肃庵长老归北》这首诗不仅向读者传达了深刻的佛教教义,也促进了佛教文化在社会上的传播和普及。
  • 文人与宗教的交融:宋代是中国文人与宗教信仰交融最为紧密的时期之一。释月涧身为高僧却精通文墨,他的文学作品往往融合了宗教信仰与哲学思考,为后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状态。

《送肃庵长老归北》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是研究宋代文学、佛教文化及人际关系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及其对生活的独特洞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