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须实参,悟须实悟。
动转施为,辉今耀古。
若是操心不正,悟处不真,妆妆点点,斗斗钉钉,被人轻轻拶著,未免唤灯笼作露柱。
偈颂六十七首 其二十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六十七首·其二十八》是宋代僧人释原妙创作的一首佛教偈颂,体现了诗人对佛学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修行过程的独到见解。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悟道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和挣扎,还揭示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与困难。
释原妙在这首诗中强调了悟道的重要性。他通过“参须实参,悟须实悟”来表明,真正的修行需要脚踏实地,深入实际地体验和感悟。这种实践性的修行方式,使得诗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佛法的精神实质。
诗人通过对悟道过程中的种种表现的描绘,展现了修行者在面对诱惑和困难时的心理状态。例如,“若是操心不正,悟处不真,妆妆点点,斗斗钉钉”这一句,描述了修行者的心境变化,从最初的疑惑、迷茫到最后的坚定和自信。这种内心的转变,正是修行者在克服困难、追求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体现。
这首诗也反映了释原妙对于佛学的深刻理解。他提到“若是操心不正”,说明修行者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必须保持一颗清净的心,不被外界的杂念所困扰。而“机前荐得早迟疑”,则暗示了修行者在关键时刻可能会犹豫不决,这是由于他们对佛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
这首诗也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尽管修行之路充满艰辛,但诗人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达到心灵的彼岸。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偈颂六十七首·其二十八》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的心灵自省之作。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一种修行的智慧,也启示人们在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颗清净之心,如何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