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二十三首 其十六

达磨眼睛,八斛四斗。
断贯索子穿来,诸人面前抖擞,天上人间阿谁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二十三首 其十六”是宋代禅僧释智愚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作者对于生死、自然与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1. 主题思想
  • 生死观:诗中通过死中活的比喻,表达了一种超脱生死的观念,将死亡视为生命的一种解脱。
  • 自然观:诗人以闲云散尽长空阔的景象,象征性地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流转,强调了自然的宽广与无限。
  • 人生观:通过生死的转换,诗人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超越生死的束缚,实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1. 艺术手法
  • 象征:诗中使用了象征性的意象,如死中活、闲云散等,这些意象富含深刻的哲理,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 对比:诗中通过对死亡与生命、自然与人生等不同事物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得生死、自然与人生的主题更加鲜明。
  • 简练:整首诗语言简练,用词精确,避免了不必要的修饰,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邃,寓意更加丰富。
  1. 情感表达
  • 宁静淡定:通过对闲云散尽长空阔的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宁静淡然的情感,体现了禅宗追求的心灵平静。
  • 豁达超然:通过生死转换的哲理,诗人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死、自然与人生时保持一颗豁达的心态。
  • 哲思: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抒情诗,更是一种哲思的表达,它引导读者对生命、自然和人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偈颂二十三首 其十六”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文学作品,通过对生死、自然与人生的独特见解,展现了禅宗的精神内核。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也是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探索,值得读者反复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