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僧珦潜山

讲道未凋零,犹堪续祖灯。
谁知青嶂里,自有白头僧。
老貌松根石,闲心月下冰。
往来车马者,应笑倚枯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僧珦潜山》是宋代文人顾逢的一首词,表达了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者介绍
  • 顾逢,字景初,号东皋,宋末元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其诗歌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 顾逢生活在南宋末年,经历了金人入侵及元朝建立后的历史变迁,其作品中流露出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1. 诗词原文
    道未凋零,犹堪续祖灯。
    谁知青嶂里,自有白头僧。
    老貌松根石,闲心月下冰。
    往来车马者,应笑倚枯藤。

  2. 诗意解析

  • “道未凋零,犹堪续祖灯。”:表达了诗人对于道教或佛教传承的信念,认为尽管时代变迁,古老的宗教仍然有其价值和意义,可以继续发扬光大。
  • “谁知青嶂里,自有白头僧。”:描绘了在青山绿水之间,有一位白发僧人,体现了出世与隐逸的生活态度,强调了个人选择的多样性与自在生活的可能性。
  • “老貌松根石,闲心月下冰。”:以松树根石为喻,形容老者的容颜,同时用月光下的冰雪比喻内心的平静与超然。
  • “往来车马者,应笑倚枯藤。”:描述了来往的车马行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态度,他们或许会嘲笑那些依赖自然和简朴生活方式的人。
  1. 历史背景
  • 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顾逢的个人经历有关。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目睹了社会的变迁和战争带来的破坏,因此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平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顾逢的生平事迹中也包含了一些关于他的游历和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这些经历在他的诗词中有所体现,使得《寄僧珦潜山》不仅仅是一首单纯的隐逸诗,更带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此诗的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 语言简练: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述,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
  • 象征意味:诗中的意象(如青嶂里的白头僧)富含象征意义,暗示着对生命、时间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1. 赏析与批评
  • 在文学史上,《寄僧珦潜山》作为顾逢的代表作品之一,被广泛收录于各类诗词选本之中,受到后世读者和学者的高度评价。
  •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解读,例如有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反映了宋末士人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有的则将其视为对隐逸生活的一种理想化表达。

《寄僧珦潜山》不仅是一首简单的隐逸诗作,它还蕴含了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到顾逢如何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念,以及如何通过诗歌来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