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峰寺

杖藜高踏半山云,不见此岗知几春。
异时人物凋零尽,只有青山似故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天峰寺》是宋代诗人龚况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而且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归隐自然的情怀。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龚况,字浚之,号起隐子,是北宋时期的诗人,其文学成就和社会地位在当时都颇为显著。他与苏过齐名,有“龚苏”之誉,并著有《起隐集》,展示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1. 诗歌原文
  • 诗句解读:诗中的“杖藜高踏半山云”,意味着诗人手持藜杖,攀登半山的云雾之中。这里的“杖藜”象征着一种行走或探索的姿态,而“高踏”则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难的精神。
  • 意象分析:“不见此岗知几春”反映了诗人对时间的感知和对四季变迁的体验,暗示了一种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永恒存在的追求。
  1. 艺术手法
  • 对比运用:诗中通过“异时人物凋零尽,只有青山似故人”的对比,表达了一种历史沧桑感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
  • 情感表达:整首诗洋溢着一种对大自然深深的敬仰之情和对过往人事的怀旧之情,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然。
  1. 文化价值
  • 时代背景:作为宋代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是研究宋代文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 思想内涵:《游天峰寺》蕴含了深刻的哲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一种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平和的思想。
  1. 鉴赏建议
  • 深入理解:在鉴赏这首诗时,应注重对其语言韵味、意境营造和哲理思考的深入理解,以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哲学。
  • 文化传承:通过这首诗,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们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这对于当代读者来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启迪。

《游天峰寺》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的艺术品。对于喜爱古代文学和自然风光的读者而言,这首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回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