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呵,瘦松寒竹锁清波。
有时独坐磐陀上,无人共唱太平歌。
朝看白云生洞口,暮观明月照娑婆。
有人问我居山事,三尺杖子搅黄河。
山居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山居颂》是宋代诗人振禅师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生活情趣,反映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禅宗哲学的领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诗歌原文:《呵呵呵,瘦松寒竹锁清波。有时独坐磐陀上,无人共唱太平歌。朝看白云生洞口,暮观明月照娑婆。有人问我居山事,三尺杖子搅黄河。**
诗歌鉴赏:这首诗通过对山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诗中“瘦松寒竹锁清波”形象地描绘了山间松树苍劲挺拔,竹子清冷坚韧的自然景象;而“无人共唱太平歌”则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纷扰的超然态度,认为真正的和平来自内心的平静与自我修养。诗中的“朝看白云生洞口,暮观明月照娑婆”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永恒之美,以及这种美如何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最后一句“有人问我居山事,三尺杖子搅黄河”则以幽默的方式回应了外界的好奇,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禅宗思想的实践。
诗歌影响:作为宋代的一首著名诗作,《山居颂》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也在哲学思想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多样化,尤其是在反映个人情感和追求自然之道方面。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崇尚和对精神世界的重视。
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不仅是自然界的象征,也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感、寻求心灵慰藉的场所。宋代社会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为文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和自由度。《山居颂》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取向。
《山居颂》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一种心灵的寄托。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从而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