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寄杨彦常先生

山中长夏苦淫雨,暂尔出门还不能。
九天驭日力已竭,两地看云愁倍增。
怜君畏途久作客,笑我净舍常依僧。
相思倚柱发清啸,旁人不解谷空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中寄杨彦常先生》是明代丁鹤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更详细的介绍,以揭示它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远影响:

  1. 作者与创作背景
  • 作者丁鹤年:丁鹤年,字飞卿,号海巢,明代回回人氏,其家族在元末避乱至浙江,后因种种原因辗转迁移,最终定居武昌。丁鹤年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商贾到学佛,他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抉择之间的复杂关系。
  • 创作背景:丁鹤年的诗歌创作多有寄托,此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也是其人生经历的一种反映。诗中透露出对友人杨彦常的深切思念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感慨,以及一种对归乡安宁生活的向往。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原文:山中长夏苦淫雨,暂尔出门还不能。九天驭日力已竭,两地看云愁倍增。怜君畏途久作客,笑我净土常依僧。相思倚柱发清啸,旁人不解谷空应。
  • 诗意解析:诗中“山中长夏苦淫雨,暂尔出门还不能。”表达了诗人身处困境却无法摆脱的无奈与挣扎。“九天驭日力已竭,两地看云愁倍增”则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外界环境的压抑,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哲理思考。“怜君畏途久作客,笑我净土常依僧”则通过对比自己与友人的处境来表达一种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情感。
  1. 艺术特点与表现手法
  • 抒情方式:丁鹤年在这首诗中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将个人的悲欢离合直接表达出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细腻,如“长夏”、“九天驭日”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也使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 语言风格:丁鹤年在这首诗中的语言质朴而富有力量,既体现了他的诗律功底,也展现了他深沉的情感世界。
  1. 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 文学地位:丁鹤年的《雨中寄杨彦常先生》在明清两代都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尤其是在文人雅集中,被作为鉴赏的对象。其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思想内容:诗歌中蕴含了作者对于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这些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雨中寄杨彦常先生》不仅是丁鹤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明代诗词艺术宝库中的珍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刻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哲学,从而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