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锽声外侍者还定水寺

侍者还山修白业,何须门外问三车。
微尘有相皆成幻,大道无岐直到家。
月满秋岩收桂子,雪消春涧采蒲芽。
阿师弘教成狮子,伫见传衣后代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锽声外侍者还定水寺》是一首描绘了侍者归山修行,强调内省和自我提升的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诗歌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丁鹤年:明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闻名。
  • 时代背景:此诗作于元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自然和谐的向往。
  1. 诗歌内容
  • 修行自省:诗中侍者选择返回山林,修习简朴的白业,表明其对世俗繁华的超脱和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 禅宗思想:通过对尘世相的批判,传达了禅宗“无相”的哲学理念,即一切相皆是虚幻的,只有达到内心的悟性才是真谛所在。
  • 自然景观描述:诗中通过描写秋岩、春涧等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以及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深刻的哲理,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和修行的深层意义。
  • 意象鲜明:诗中的“秋岩”、“雪消”、“桂子”等意象,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哲思。
  • 语言优美:整首诗歌用词讲究,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历史地位与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元代的诗歌作品,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元代诗歌风格的珍贵资料。
  • 文化影响:这首诗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追求心灵平静和生活哲学方面。

《送锽声外侍者还定水寺》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通过描绘一个归隐山林的修行者及其对自然的感悟,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追求精神自由与和谐的生活态度。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对现代人心灵的触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