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铁佛寺盟长老还襄阳

襄汉扬波日,江湖避地时。
行行随老母,处处礼名师。
云水元无住,风尘信所之。
睦州勤奉养,江革备艰危。
掌钥钟山下,传灯鄂渚湄。
剩翻龙藏典,几咏《鹤楼》诗。
深慨丛林废,真成一木支。
铜仙频阅世,铁佛重开基。
法几雕文具,灵幡刺彩丝。
云钟晨缥缈,月殿夜参差。
已悟无生法,还兴罔极悲。
他乡流徙远,先垄奉迁迟。
澒洞今方息,旋归故可期。
望云双泪泻,计日寸心驰。
官柳催飞锡,昙花侑奠仪。
既明埋玉理,岂是系珠痴。
定应眠牛兆,毋生触鹿疑。
春晖怜旧线,秋露荐新祠。
生死俱无憾,诸方起孝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丁鹤年并未创作《送铁佛寺盟长老还襄阳》丁鹤年是元末明初的诗人,他的诗作主要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佛法的虔诚信仰。丁鹤年的诗歌多表现了对佛教文化的推崇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丁鹤年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平经历:丁鹤年生于元朝末期,其家族世代为官,但他本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在元末动乱的社会背景下,丁鹤年曾经历过流离失所的生活。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文人身份,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 文学成就:丁鹤年在元末明初的文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例如,他在《题前人竹石嘉树图》中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3. 宗教信仰:丁鹤年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佛法的敬仰之情。他认为佛教文化是一种精神寄托,能够在动荡的时代中找到心灵的慰藉。这种信仰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送长史管公时敏朝京》中所描绘的“铜仙频阅世,铁佛重开基”。

  4. 社会影响:丁鹤年虽然身处乱世,但他的文学作品依然被后人传颂。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影响,而且在后世也被视为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诗歌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了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5. 后世评价:丁鹤年的诗歌在当时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尤其是在佛教文化圈内。他的诗歌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文学修养,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他的一些诗作被认为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丁鹤年的诗歌作品在其一生中起到了重要的情感宣泄和文化传承作用。虽然丁鹤年并没有创作《送铁佛寺盟长老还襄阳》,但他的诗歌作品无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喜欢丁鹤年诗歌的读者来说,了解其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十分有益的,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位诗人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