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山月落正昏蒙,留得书灯到晓红。
千古是非昭简册,百年兴废老英雄。
人因厌乱方思治,道本无穷岂有通。
植立纲常垂万世,至今周孔不言功。
夜坐读书有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坐读书有感》是南宋诗人于石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情感和文学追求。《夜坐读书有感》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于时事的深刻思考以及个人抱负的抒发,也体现了宋代诗歌中常见的忧国忧民的主题。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首联“四山月落正昏蒙,留得书灯到晓红”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诗人在月色笼罩下,借着微弱的烛光阅读着书籍,直到天明。这样的场景不仅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学习氛围,还透露出诗人对知识渴望和学习的执着态度。
颔联“千古是非昭简册,百年兴废老英雄”则转入更深层次的反思,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认识。诗人通过对比历史的长河和英雄人物的兴衰,抒发了对于历史规律和国家命运的担忧。
颈联“人因厌乱方思治,道本无穷岂有通”,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明只有经历了动乱之后才能真正地寻求治理之道。这一观点体现了宋代文人常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对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
尾联“植立纲常垂万世,至今周孔不言功”则是总结全诗,强调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和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比孔子与现代的历史背景,诗人表达了对于传统价值的尊重和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从文学价值和艺术手法的角度来看,《夜坐读书有感》的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洞龙睡熟云归岫”等,使得整首诗既有宏大的历史视野,也有细腻的个人情感,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诗歌造诣。
《夜坐读书有感》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历程和情感体验的表达。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还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社会责任、历史观及道德理想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宋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