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清虚太极心,浮云流水世情轻。
有生已作无生计,未死先求不死名。
墓必预铭唐杜牧,诗能自挽晋渊明。
岿然貌不随年老,留与斯文主夏盟。
徐子观生挽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徐子观生挽诗》是宋代诗人于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人生、宇宙的独特理解。
《徐子观生挽诗》的开篇“一片清虚太极心”,描绘了一幅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意境图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极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代表着宇宙的本源与秩序,此诗句将作者修炼到极致的心灵状态与太极相联系,反映了其追求精神自由、远离尘嚣的人生态度。《徐子观生挽诗》的第二句“浮云流水世情轻”,则通过对比自然现象,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和人生观。
诗中的第三句“有生已作无生计,未死先求不死名”,透露出作者对生死观的独特见解。这种观点认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生存本身,更在于超越生死的精神追求。而“未死先求不死名”则是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阐述,暗示了作者对于名誉、地位的淡然看待,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最后一句“岿然貌不随年老,留与斯文主夏盟”,表达了作者对后世的影响和期望。这句话意味着尽管岁月流转、容颜易老,但作者的精神和理念却能够跨越时空、影响后人。这种超越时间的限制,将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徐子观生挽诗》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表达,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才华,也体现了宋代诗歌的卓越成就。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生命态度的抒发,更是对整个时代的文化反思和价值引领。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社会风貌。